为空中出行提供更强动力,高能大圆柱电池技术将成为电动航空的优势电池应用方案

未来,当广阔无垠的天空成为人类足迹延伸的新起点,该如何布局天空交通网络?在这个充满未知、希望和挑战的市场,如何找到技术攻关的关键点、应用场景搭建的立足点?

2023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发起,eTransportation国际交通电动化期刊主办,为期三天的《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在中国雄安新区成功举办。大会以“聚焦绿色新能源,推动交通电动化”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的交叉融合为方向,多方面、全方位展开深入研究讨论与交流。大会包括1场主论坛、3场专题活动和9场主题论坛,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界、国际组织等近千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畅想和描绘中国交通电动化的技术及应用新图景。
电动航空和飞行汽车在绿色新能源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新范式,同时也成为产业和资本追逐的新兴赛道。在11月1日举行的“电动航空技术”分论坛上,邀请了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头部企业、供应链企业等对目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技术趋势进行探讨。中国商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小鹏汇天等电动航空业内代表出席,广州凌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梅骜博士受邀出席并作题为《高能大圆柱电池在电动航空领域应用的优势与展望》的主题报告。
“以中国车载动力电池产业为坚实基础,以及未来在电池技术与工程上更进一步的自主突破与创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推动和支撑电动航空这一全新产业的发展,这一产业也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梅骜博士在主题报告中如是说。

根据罗兰贝格发布的《关于亚太地区先进空中交通(AAM)市场潜力》等行业研究报告的预测,亚太地区的国家将在2030年之前推出先进空中交通(AAM)服务,到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到2050年,全球将拥有近10万辆飞行汽车,用于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空等用途。仅亚太地区的AAM服务收入就有望达到369亿美元。
今年10月10日,工信部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纲要提到开辟电动航空新领域,面向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新能源无人机等创新产品应用,形成以典型场景为导向的电动航空器供给能力、运营支持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打造新经济增长极。目标到2035年建立完整、先进和安全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使新能源飞行器成为主流。
基于以上趋势预测和政策利好,众多新兴初创企业、物流运输企业、零售平台企业和汽车制造商都已经开始在电动航空领域进行布局和研发。例如,广汽、小鹏、吉利等汽车企业都在研发飞行汽车,顺丰、美团、京东等企业也在研发轻小型多旋翼和固定翼电动飞机,亿航、沃飞、峰飞、倍飞、零重力、翊飞等众多初创企业也在eVTOL领域进行开发和探索。
梅骜表示:“自今年起,凌顶能源已与多家电动航空公司进行定制化电池包设计开发。依托于凌顶能源的车载动力电池研发经验和高能大圆柱电池产品,在方案的性能和竞争力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中对于通用航空器工程化攻关提出明确要求。在动力电池技术上,纲要要求突破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高比功率氢燃料电池、高效率电动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以满足飞行汽车等需求,使400Wh/kg级别的航空锂电池产品能够进入量产,而500Wh/kg级别的产品可以进行小规模验证。
“与汽车领域的动力电池不同,航空领域对电池的要求更加严苛,包括能量密度、结构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热失控安全性、循环寿命等,对于电池企业提出更大的技术挑战”。梅骜表示,“国内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尤其是高能大圆柱电池产品上的技术创新以及产品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电动航空领域电池的量产化和商业化提供了更优选择。”

此前,凌顶能源向多家电动航空、无人机企业的电池包送样与供货,测试结果显示:在同等重量和体积下,相比客户现有电池系统,依据不同配置,性能提升约20%~50%。相较于现有应用在无人机领域的其他类型电池,凌顶能源的高能大圆柱电池,不仅能量密度更高,而且有着耐久可靠、不胀气鼓包、安全易控制等诸多优势。

未来,凌顶能源将继续坚持材料、结构、工艺的技术创新与持续迭代,携自研的高能大圆柱电池,挑战在实际应用上的技术难点,探索更多未知和可能,为电动航空提供更强动力,让我们的空中旅行变得触手可及。